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科研立项

2024-05-19 10:25

1.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科研立项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立项时间  项目负责人  1  《庄子》名物考辨及其意蕴的文学阐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008.6  贾学鸿  2  “忠孝礼义”的当代性研究与传播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2007.10  邓杰  3  忠孝礼义:中国根性文化的当代性研究与传播  江苏省社科联  2007.12  邓杰  4  教育技术的艺术化与中小学创新思维培养的整体研究  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2006.12  邓杰  5  学习科学与技术支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2006.12  冯锐  6  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2006.12  范文霈  7  舞台声场处理及音频制作方法的研究  江苏省文化科技和艺术科学规划科研项目  2008.2  倪其育  8  用图思考_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研究  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2006.12  石晋阳  9  真人秀电视节目的传播伦理失范  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2006.12  朱鸿军  10  发挥媒介导向功能提高市民综合素质  扬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2007.9  徐文策  11  高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校教改  2007.07  冯锐  12  《电脑平面设计》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性探索  校教改  2007.07  何亭  13  新闻叙事学研究  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2007.12  蔡之国  14  转型期地方传媒的“失范”研究  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2007.12  徐文策  15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  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2007.12  周静  16  高校考试制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2007.12  钱厚斌  17  工具理性膨胀与传媒失范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2008.7  徐文策  18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课程的开发  校教改  2006.12  倪其育  19  新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校教改  2006.12  张爱凤  20  摄影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评价标准的建构与完善  校教改  2008.12  范文霈  21  重温经典:借鉴与超越---《电视编导与节目制作》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  校教改  2008.12  武新宏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科研立项

2.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导师介绍

邓杰:教授硕士生导师,1956年3月18日出生,江苏海安人,1983年7月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文学艺术、电视编导、摄影艺术、教育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兼有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江苏省高校摄影协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全国高校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承担着《视觉艺术》、《摄影艺术》、《电视艺术论》、《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古典诗词》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完成了五项省级研究课题和10余项厅级课题,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基金项目--“‘忠孝礼义’的当代性研究与传播”,发表了10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了《电视艺术论》、《宋词掇英》、《从二北到半塘——文史学家任中敏》、《教育技术学——引导教学走向艺术化境界》等专著。冯锐:副教授,硕导,199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目前主要从事于教学设计、网络教育应用、学习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担着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系统设计”、“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开发”、“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国家际课题1项,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各项研究课题12月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与教材编写2部。范文霈:副教授,学士,男,1960年7月21日,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981—1988年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资料员、馆员,1988—1998年 扬州师范学院院电教中心讲师、电视台业务部主任,1999—2005年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2003年起任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影像艺术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兼有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江苏摄影家协会会员。倪其育:副教授,男,1964年1月出生,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主任,音视频技术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音频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育技术概论》、《计算机装配与维护》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的科研工作。独立编著《音响技术及应用基础》(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音频技术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参与编写《电化教育应用技术》(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教育技术学(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在《电化教育研究》、《声学技术》、《扬州大学学报》、《电子制作》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南京大学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声源指向特性的研究”(2000.6~2002.12)、校级科研项目“教室硬件环境资源优化的研究”(2001.12~2004.1)等课题的研究。主持开发的《音频技术教程》多媒体课件,获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2005年)一等奖。陈韵强:国家一级导演,现为扬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兼任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扬州大学的兼职教授、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获得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2次,中国电视“金鹰奖”5次,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3次,江苏省“金凤凰奖”6次。创作的作品类型包括电视文艺片、纪录片、大型综艺晚会、电视剧等,担任总导演策划编排过《天涯共此时》、《春江花月夜》、《烟花三月》等大型综艺节目,曾连续三届担任中国电视金鹰奖的评委。武新宏:副教授,女,1965年6月出生,硕士生导师,研究生学历,河北廊坊人,扬州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高等学校影视教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纪录片创作、电视媒介传播研究工作,主要承担《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电视纪录片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教学工作。1990—1995年在扬州文化局艺术创作室做编辑,参与《戏曲志.扬州卷》编写工作;1996—2003年在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做电视编导,期间主要作品多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电视节目金凤凰奖二等奖、省优秀文艺节目二等奖、省优秀新闻节目三等奖等奖项,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当代传播》、新闻界》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研究。

3.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学院概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40人,教授、副教授10人,硕士生导师4名,博士6人,硕士17人。建有广播电视新闻、教育技术理论、影像艺术、多媒体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五个教研室及新闻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电视节目制作、影视动画、数码影像、摄影暗房、多媒体网络、音频技术、报纸编辑、综合媒体、网络技术、影视作品分析等十余个专业实验室。学院设有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编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电视编导方向)、教育技术学(师范类)、教育技术学(多媒体网络技术方向非师范类)、摄影(艺术类)本科专业和《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点、《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硕士学位点。学院秉承“文理渗透,技艺结合”的办学理念,坚持“强技能,重应用;小规模,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注重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的结合,注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以丰厚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一代代新型人才。学生创作的DV作品、摄影作品、平面设计等作品在每年全国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广告节等专业比赛中屡获佳绩,培养的学生以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学院两次荣获扬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学院概况

4.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介绍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以扬州大学百年办学传统为依托,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努力培养德艺双馨、又红又专、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闻传播、教育传播和艺术创造人才。

5.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实验示范中心)

一、管理体制新闻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属于校级中心建制,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和主任负责制。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多媒体网络教室、影视动画创作室、摄影实验室、数码影像创作室、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音频技术、网络技术、报纸编辑、综合媒体、影视作品分析等实验室,主要负责广播电视新闻学、教育技术学、摄影、影视动画四个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以及全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其次,还支撑着新闻与传媒学院教师、学生的科研工作。各实验室分别聘任了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验室管理经验的教师负责各实验室建设工作,配备了实验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教学准备工作。实验教学人员独立于各个学科,属实验教学中心统一管理。除学校一整套实验室管理规章外,中心还结合自己教学的特色制定了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条例;设备管理暂行办法;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室管理规章和实验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二、实验教学实验中心面向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广陵学院和各专业师范类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新闻、广告设计、摄影、报纸电子编辑实验、、数据库操作、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节目主持、演播厅灯光调试、新闻采编、动画创作、多媒体技术、电脑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等实验内容。另外,实验教学中心面向非新闻传播学科本科生开设的新闻传播学、摄影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实验课程。实验教学项目共计242项,实验年人时数达87200多人。(具体实验项目见附件2)。三、实验教材实验教材以课程配套的实验教材为主,其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实验教学中心统一制定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结合课程建设组织编写了《音频技术》、《电视编导与制作》、《摄影艺术基础》、《摄影动画》等部分课程的实验指导书。《电视编导与制作》被确立为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摄影艺术基础》、《音频技术》通过了学校课程评估验收。四、实验队伍新闻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共有27人,实验教学人员2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高级实验师2人,助教8人,其中专职实验教学人员7人,兼职16人。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6人,专职5人,其中兼职1人,并有1人承担着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师当中拥用硕士学位12人,在读博士4人。实验中心无论是教师还是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学历和职称上都有了提高,满足了实验教学任务需求。他们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于人方面都有较强的敬业,团结、合作、奉献精神,在教学科研发面具有着潜在的发展潜力。五、仪器设备实验教学中心是在学校原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学校电视台的设备资源建立起来的。因此,在近五年的实验设施建设中,学校先后投入近 320万元(包括原学校电视台设备投入)进行教学设备、常规实验仪器更新换代及配置先进仪器设备的建设工作,目前现有设备1665台套,原值1071.7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17台件数,总值268.9万元。同时建成了千兆院级局域网。实验中心设备按照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规定,所有设备、仪器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帐、卡、物一致,专门由一名实验中心副主任负责管理。在2007年4月学校固定资产抽查中,设备、仪器帐物相符率99%,正常运行率93%,“八簿一卡”齐全。六、开放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制定了《新闻与传媒教学实验室开放实施办法》,实行了实验场所开放、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对于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第一平台的242项实验项目按照实验类型实行开放,基础性实验按照实验计划、时间进行实验,综合类、设计类实验实行预约开放,学生的实验方案得到实验教师同意后,预约时间和实验设备进行实验。对于学生专业实践和专业创作,实行实验室全方位开放,让学生直接走进实验室进行专业训练。在开放管理方面,各实验室由实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外,对多媒体网络、影视动画创作、数码影像创作、电视节目制作、音频技术这几个实验室配备了2-3名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工作。对于摄影棚、演播厅这两个特殊的实验场所实行教师负责管理,有条件的开放。对所有摄像、摄影外拍设备采用了借用人负责的管理办法。七、环境与设施新闻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位于扬州大学中心校区主教学楼十一楼、十二楼、十三楼,实验教学面积926.5m。实验中心有健全的安全制度和落实措施。实验室通风、照明、控温设施完好。实验室有防火、防盗、防水“三防”措施,消防器材到位。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管理,实验室安全由一名副院长主管,学校与实验中心、实验中心与各个实验室管理人员层层签定了安全责任状,安全职责责任到人,实行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并填写安全检查记录本。八、新闻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办学特色(1)技术艺术化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技术的发明是人的智慧的结晶,技术的应用同样需要智慧,技术只要和人的智慧相融合就能实现艺术化。实验教学中心面向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广陵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新闻、广告设计、摄影、报纸电子编辑实验、数据库操作、网络编程、计算机网络、电视摄像、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节目主持、演播厅灯光调试、新闻采编、动画创作、多媒体技术、电脑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验等实验内容,没有仅仅停留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培养层面,而是提升到学生技术的创造性发挥层面。以实验教学中心作为支撑,以专业创作活动和专业成果发表为突破口,促进学生技术和艺术的融合,使之成为具有艺术眼光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这是对学生个性和智慧的尊重。(2)实验实践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形成实验教学中心打造了基本技能训练与实践创新培养、实验教学与实践创作相结合的三个实验教学平台,构筑了从基本技能训练到实践应用,再到创新能力培养这样一个教学机制,实现了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创新相互促进的目标。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与校企联合,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机制,能够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为生产劳动和社会经济服务。总之,通过几年的建设,使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条件、管理、服务有了很大改变,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对照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还需要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奋力拼搏,为21世纪新闻传播、教育传播等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实验示范中心)

6.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出版著作

序号  作者  著 作 名 称  出 版 单 位  类 别  备 注  1  邓杰  电视艺术论  中国摄影出版社  专著  独著  2  邓杰  宋词掇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专著  独著  3  邓杰  从二北到半塘——文史学家任中敏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专著  独著  4  邓杰  教育技术学——引导教学走向艺术化境界  社会文献出版社  编著  主编  5  范文霈  《科学人文综合读本--数字化》  龙门书局(北京)  编著  主编  6  徐文策  《江苏省地市党报新闻改革研究》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专著  独著  7  倪其育  《音频技术教程》  国防工业出版社  编著  独著  8  张怀宇  《应用写作》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编著  参编  9  张怀宇  《公共关系学》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编著  主编  10  张怀宇  《大学生就业与指导》  人民出版社  编著  参编  11  张怀宇  《管理学基础》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教材  副主编  12  杨健  《新闻摄影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材  参编  13  倪沫  《广播影视学》  苏州大学出版社  教材  参编  14  范文霈  《新闻摄影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材  参编  15  张成军  《新闻摄影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材  参编  16  范文霈  《摄影构图全攻略》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主编  主编

7. 大学生宣传报道中心的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宣报中心

 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宣传报道中心成立于2007年6月,以对学院活动的宣传工作为主,主要有:校中新闻的采写,源动力院报的刊载,学员活动的摄影,宣传海报的绘制,科研发展的联络,展示橱窗的设计以及策划学院大型活动,不仅是培养并展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平台,也是一个锻炼能力,交流经验的好场所,种种的这一切因为努力、团结、互爱让我们认真工作并且快乐着。作为宣报中心的核心理念,“灵感、传递、经典”诠释了宣报不断创新、突破自我的精神,在这里,让思维不再单纯的记公式!发展至今,宣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最优质的校园服务。 ·《新闻部》挖掘学院的新闻素材进行新闻创作,通过采访摄影等进行校内与校外的媒体宣传,提高学校与学院的对外联系力度。新闻的整理采写发表是宣传的重要形式,源动力院报正是宣报中心旗下的王牌栏目,她不但是新闻部成才的摇篮,同时为全院同学提供文学创作开放式的平台与新闻写作的窗口,与全院同学互动,为喜欢写作,忠于写作的同学提供带动梦想翅膀的风。·《编辑部》这是一个美感与技术并存的部门,是将来工作应用最广泛的部门,是计算机人性化的体现。主要负责学院橱窗的设计与更新,通过制作电子写真对橱窗信息进行整合,将开放的橱窗打造成宣传学院、服务同学的精品平台。并负责学院大型活动的电子宣传海报的设计,力求新颖的展示活动的内涵与意义。负责源动力院报的排版校对工作。·《信息部》这是一个将摄影艺术融入生活,将繁复工作系统化的部门,用摄影留下会发黄的记忆,将学院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对于学院的文体活动进行备案,必要时亦可为新闻部提供新闻素材。再次信息部负责搭建“院科研信息交流平台”(负责联系采访学院老师或研究生,了解最新的学院科研成果,并将其反馈给新闻部。·《美工部》将绘画融入活动中,为会画画的同学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让心灵手巧的同学们感受完工时的喜悦,为学院的通知配上完美的画作,让各类学院通知富有个性。·《创意工作室》在这里,天马行空从来都不是天方夜谭,作为服务四会的创意部门,创意工作室致力于为学校的活动提供关注点,提高活动质量。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奇妙想法跳动的踪迹。 会徽的基本构架取自宣报中心“宣”字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X”。通过“X”在构图上形成五个结点,中心表示“学生”,围绕四角的四点分别代表“四会”“学院”“学校”“社会”,标志宣报中心联接沟通五大方面的基本工作职责。会徽图案线条采用毛笔字苍劲饱满的笔锋绘制,代表了宣报中心新闻写作的工作职能,同时又形似滴溅开的颜料,代表了宣报海报绘画的工作职能。整个LOGO似连非连,充满了律动感与视觉张力,犹如旋转的风车,紧扣“源动力”的主题,突出了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自身特色。

大学生宣传报道中心的扬州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宣报中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